科研获奖

讲座回顾|五四的启蒙与反启蒙:唯情与理性的辩证

发布时间:2023-06-07 10:46:00    来源:yd云顶集团

讲座回顾|五四的启蒙与反启蒙:唯情与理性的辩证

 

2023年5月30日晚19:30,由yd云顶集团主办的“庆祝建校九十周年”名家系列讲座之“五四的启蒙与反启蒙:唯情与理性的辩证”学术讲座于yd云顶集团三楼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

此次讲座特别邀请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彭小妍教授来我司讲学,yd云顶集团李永中教授主持讲座,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王道还教授,yd云顶集团凌逾教授、徐诗颖老师、黄志立老师,清华大学欧阳开斌老师,华南农业大学黄欢老师及yd云顶集团50余名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参与了本次学术活动。

 

1.jpg

 

在主持人的介绍和在座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彭小妍教授开始了精彩的演讲,其演讲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介绍研究缘起与核心概念。彭小妍教授开宗明义指出“唯情”作为一种五四的“反启蒙”不是反对启蒙,而是启蒙的悖反,是启蒙的另一侧面,它与主流的“理性启蒙”共同构成了五四的精神本质。“唯情论”是此研究的核心的概念之一,这一概念将中国的唯情论和当下流行的情动力理论(Affect)结合,因而彭教授将其译为Affectivism。此外,彭教授还提及对五四“唯情论”的研究源于张竞生的《美的人生观》及《美的社会组织法》,张竞生及其著作使彭教授思考“美的重要性”与“人生观的重要性”,通过文献调查,彭老师又注意到“人生观”实为一个“跨文化语汇”(transcultural lexicon),“跨文化语汇”是本次讲座的另一重点概念。

第二,勾勒跨文化语境中的人生观运动,梳理现代中国的反启蒙脉络。在这一部分,彭小妍教授详细介绍了“人生观”这一语汇在德文、法文、日文以及最终抵达中文的旅行与传播,为五四“人生观运动”勾勒出一个跨文化的全球化背景。在具体介绍1920年代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亦即“科玄论战”时,彭小妍教授分别以梁启超、蔡元培两位领袖人物为两中心,辐射其麾下诸多“唯情派”哲人、学者及其思想、著作。

彭教授指出,梁启超1898-1911年流亡日本期间与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蟹江义丸等交往密切;1918年梁启超率领张君劢等青年知识分子赴欧拜访德国哲学家倭伊铿(Rudolf Eucken)(又译奥伊肯),同年张东荪翻译柏格森著作《创化论》,成为人生观派的理论基础;1921年,梁启超的子弟兵梁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是人生观派的又一重要著作;1922年,张君劢、倭伊铿二人合写《中国与欧洲的人生问题》;1923张君劢发表演讲《人生观》,成为导火索引爆中国“科学与人生观论战”;蔡元培自1912年任中华民国第一届教育部长一职起便积极倡导“美育”运动,从1912年到1919年,蔡元培发表了《世界观与人生观》《以美育代宗教说》《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等一系列文章,1920年创办的《美育》杂志,直接宣称其宗旨为建立“新的人生观”,揭示了“美育运动”与前述“人生观运动”的一致性。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袁家骅的《唯情哲学》、朱谦之的《一个唯情论者的宇宙观及人生观》作皆于1924年问世,成为“美育运动”的代表性理论著作;1925年,李石岑的《美育之原理》,蔡元培的《美育实施的方法》相继发表。梳理“人生观运动”与“美育运动”的进展脉络,可见两者都是有组织的运动,是唯情派对科学理想主义的有意识的反驳。

此外,彭教授还介绍了近代日本的反启蒙运动以及东洋伦理复兴运动,指出章太炎、鲁迅都在留学日本期间受到影响,分别在《思乡原下》《破恶声论》等文章中阐发关于“情”与“心声”的见解。从章太炎、鲁迅到梁启超、蔡元培、朱谦之等人,展现了中国从晚清到五四的“反启蒙运动”脉络。

 

2.jpg


第三,阐释“人生观派”的基本观点理念。紧接着,彭小妍教授通过张东荪的译作《创化论》及朱谦之的著作《唯情哲学的发端》,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人生观派”的基本理念。张东荪翻译的《创化论》批判“诠知之学”以及“释生之学”,可代表“人生观”派的基本理念,彭教授通过语词溯源发现“诠知之学”即“知识论”,“释生之学”即“生物学”,而通过对比康德、柏格森、斯宾塞等哲学家的不同论断,彭教授指出“人生观派”既反对唯心论亦反对唯物论,提倡的是一种“人生哲学”。与之类似,朱谦之的《唯情哲学发端》也致力于解决唯心论与唯物论的二分,提出情连接心和物,融合主体和客体的观点。彭教授认为朱谦之的“唯情论”有着《易经》与斯宾诺莎两个来源,并结合德勒兹的情动力理论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阐释。彭小妍教授指出,“唯情论”与“情动力理论”同中有异,其相似之处有二,首先是两者都主张此意识中的现象世界,也即主张内在的本体,其次,朱谦之所认同的“一感一应之为情”涉及到情的“感”与“应”两方面,这与情动力理论将情感视为一种force-relations, 认为任何身体都处于 to affect 和to be affect的能量联动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关于唯情论与情动力理论的差异,彭教授指出除来源的不同外,朱谦之的“情”强调一种本然的美,而情动力理论的思想基础,亦即斯宾诺莎的思想中,“情”并没有美丑善恶之分。

第四,重申跨文化研究的概念与方法。“跨文化”(Transculturation)是彭小妍教授的研究的重要概念,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彭教授简要阐述了这一概念的发展,并对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通过介绍《古巴对位法:烟草与蔗糖》《美洲的创造:“他者”的消失与现代性神话》等跨文化实践著作,彭教授认为在transculturation,亦即跨文化的过程中,殖民者和殖民地都历经创造性的转化的过程,殖民的经验不仅重塑了殖民地的文化,也重新定义了殖民国的自我认知。而对于如何将跨文化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彭教授认为跨文化发生于当下,有着多重可能性,因此反思是研究关键,跨文化研究没有固定的模版与规律可循,应将反思作为一种伦理态度和个人修养。

讲座结束之际,在座师生积极向彭老师提问,请教“唯情论的中国传统思想渊源”“如何发现跨文化语汇”“跨文化研究和概念史方法的异同”等等问题,彭教授一一聆听并耐心予以解答。

彭教授的讲座贯通古今中西,打破传统/现代、中国/西方的二元对立,展现了一个唯情与理性辩证的五四,讲座既有前沿知识的精彩讲解,也有研究方法的独到见解,给与会师生带来诸多启发,在师生们热情的掌声中,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3.jpg

 

文案丨林青美

摄影丨邱晓然

初审丨李永中

复审丨郭妙燕  马茂军

终审丨姚文忠  段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