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会议回顾|“第二届粤港澳中文前沿论坛暨2022年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文学分论坛”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2-11-29 22:40:09    来源:yd云顶集团

        2022年11月12日上午8:30,由yd云顶集团主办、yd云顶欢迎您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yd云顶欢迎您粤港澳大湾区跨界文化研究中心、yd云顶欢迎您“儿童青少月阅读与发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承办的“第二届粤港澳中文前沿论坛暨2022年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文学分论坛”顺利举办。论坛开幕式由yd云顶欢迎您粤港澳大湾区跨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导凌逾教授主持。yd云顶集团吴辛丑副经理、学术委员会主任蒋寅教授、yd云顶集团于奇智教授、张玉金教授等专家出席。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50多所高校的140余位同学参加了此次会议。


image.jpeg


        开幕仪式伊始,凌逾教授对各位学者、学子参与本次论坛表达了热忱的欢迎。接着,吴辛丑副经理和蒋寅教授分别进行了开幕致辞。吴辛丑副经理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达了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嘉宾、各位海内外学子致以诚挚的问候。吴经理还指出,论坛旨在深化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青年学子学术交流,助力青年学子学术成长,拓宽学术交流的渠道,深化yd云顶集团和全国以及海外各兄弟院校交流与合作,并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了yd云顶集团的历史与现况。蒋寅教授指出论坛对青年学者提升自我的重要意义,肯定了本次参会论文的质量,论文视野开阔,富有探索的勇气,展示了年轻学者的朝气锐气。广东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如何把经济优势发展为学术优势,在学术上开新风、引领新的学术潮流,需要年轻学者在交流中的不断进步与成长。在开幕式最后,凌逾教授对青岛大学史冠新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陈恩维教授、王焱教授,暨南大学的赵静蓉教授、彭佳教授,中山大学的罗成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的刘秀丽副教授、广州大学的张颖副教授等校外专家的鼎力支持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image.jpeg


        随后,古代文学分论坛、现当代文学分论坛、跨界研究分论坛、外国文学文艺学分论坛、语言学分论坛等五个研究专场同时举行。

        古代文学分论坛由陈恩维教授、罗成副教授主持和评议。分论坛议题广泛,涵盖先秦诗论到近代文学。yd云顶欢迎您郭子凡博士以比照、变调和经典化的角度分析岭南“雄直”诗风的形成。南京师范大学姚刚博士深入分析载振《英轺日记》的改写与连载,指出“群文”视角下的期刊生态,呈现出三大文类体系,发挥出“掊击——讽劝——镜鉴”的文体效用,建构出《绣像小说》“暴露”与“疗救”并举的方法论意义。梅一清、杨森、舒心亦和蔡冬丽等人以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进行跨学科研究,颇具新意。谭智、余慕原、黄园园、张江昊、胡佳伟、李瑜婕、杨玉琳、周绍毅、张力丹、吴居峥、丁茂、刘岩、李杰瑜、古靖琪、卢逸、夏元格、曾赖碧、黄菲凤等参会的青年员工表现出强烈的学术潜力和锐气。在评议环节中,陈恩维老师和罗成老师对入围作品进行了细致而精彩的点评,为参会员工修改论文与研究学习提供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提议。

        现当代文学分论坛一由刘秀丽副教授主持评议。论坛学子围绕新思潮、跨地域的思路,探讨如何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化研究,梳理文学线索。中国人民大学的马贵博士分享了他对卞之琳《慰劳信集》情感变奏的思考。四川大学孙海佩博士以《艾青诗选自序》为中心的学案研究,客观公允,考据细致。中山大学张欢博士谈论了文学制度等。李茜烨、张琴、叶奕杉、施梓铃同学专注文学现场,寻找背后的生成机制与发展方向。孟宁、李彤、刘昕怡、陈晓辉等同学从作家社群、同人刊物、文化论争等入手,对文学进行多元分析与多维透视。王峰琳、韩镇宇、冯雪平、梁翠琴、马昊煜、周芳梅、张曼、胡嘉仪、袁敏棻、梁幸琳、张琼莹、屈爽、张谦益、杨文婷、袁诗意、王静文、张元、李晓静、林子懿等同学以扎实的细读功底发现作品深意。论文聚焦“文学行为论述”“文学解读”“文化演化”等理论进行多角度的考察。随后,刘秀丽老师给予了整体性点评,着重指出同学们论文的薄弱之处,给予了详实的修改建议。


image.jpeg


        现当代文学分论坛二由张颖副教授主持评议。会议围绕粤港澳文艺、文学思潮、文化互动、跨媒介等议题展开。北京大学的王思远博士考察1980 年代中期“现代派”的主体建构,发现“现代自我”及其矛盾性。北京大学张永新博士分享了他对《文艺报》“山西文艺特辑”和当代文学“一体化”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吴亚丹以汪曾祺故里小说为考察中心,认为汪曾祺以“情感”为方法,通过“共情”心理机制建构着主体关于江南与民族国家的情感连带。郭婧、张琦、徐家贵、易文杰、熊高蝶、杨毓敏、严雪明、张新、吴昊、邬嘉仪、杨映贤、秦莉莎、黄怀凤、陈慧旋等同学聚焦文本,以扎实的细读功底发现作家作品。邬文博、朱青、王军、冯瑶、张雪珊、朱慧珍等同学从作家社群、同人刊物、文化论争等入手,对文学进行多元分析与多维透视。郑晓萱、史新玉、庞春、马久久、陈润庭、骆江瑜、王佳伟等同学专注文学现场,寻找背后的生成机制与发展方向。在交流互动环节中,张颖老师深中肯綮地指出了当前论文存在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积极与历史、世界对话,寻找理论与逻辑的裂缝,挖掘边角史料,多做批判性思考,还鼓励同学们不断修改、完善论文。

        外国文学文艺学分论坛由王焱教授、赵静蓉教授主持。会议围绕中外文艺作品、跨媒介叙事、中西美学对话等议题展开。在外国文学主场上,南开大学博士周琳玥探索卡尔维诺的城市写作,极具开放意识;中山大学硕士聂麟冰从饮食叙事看卡夫卡的写作流变,形成对德国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再观察,将饮食叙事进行升华。华东师范大学王宇阔博士从古典资源中挖掘美学范式,对当代弊病提出质疑,极具问题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尹晗玉博士考察量子力学对齐泽克产生的三大启示——新物质观、新方法论、新时空观,有跨学科视野。除此之外,魏丹萍、郭蕾、何泽宇、任晓、周炳鑫、侯银河、刘源、赵晴、穆霄宇、花姝文深入文本叙事,以扎实的细读能力探索游戏、电影、文学作品中的独特之处,尽显中西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刘宇婷、吴炜深、汪一辰、莫涯、吴昊、韦思、杨萌迪、王雪莹、何利娴、王啟泽、刘帅、亢君妍、胥亚慧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从多元方法、多维视角寻找不同语境下的文化生成机制,古今对话、中西交流。赵静蓉老师针对概念的模糊界定、绝对化用词、叙事结构凌乱等问题提出建议,强调“对话意识”“批判意识”;王焱老师强调要有问题意识,主张有史有论有格局,建议员工要有“听众意识”,集各人之精华。


image.jpeg

image.jpeg


        跨界分论坛由彭佳教授主持。会议围绕文学宣传与期刊、新时期文学图式、文体范式、跨媒介叙事等议题展开。兰州大学硕士生王秋实以莫言、阎连科等作家为例探究了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元宇宙与精神元宇宙。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王芷茵考察了1919至1937年西历在中国的运行,探讨知识分子如何消解西方历法的宗教性,从科学和生活上反映西历的客观时间意义与普遍价值。娄雪晶探讨了戏曲新媒体传播的新形态。张慧娟、吴靖阳、凌建辉、都雪莹、韩晨辉、邱悦等同学从文学期刊、文学社团、文学活动、文体范式等角度入手,对文学进行多元的考察。谭泽海、路嘉玮、杨毅等同学分别聚焦木刻创作、鲁迅逝世纪念、小说广播,探讨多种叙事形式。杨美德、王安琪、施霈洁、宋灏岩等同学聚焦文本内部,对文本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在会议交流互动环节中,彭佳老师从论文选题、材料收集、语言表达等方面肯定了参会论文,同时也勉励同学们打开视野,纵横古今中西,学习运用“符号学”等研究方法,进行有理据可依的文学研究。


image.jpeg

(跨界分论坛)    


    语言学分论坛由史冠新教授主持评议。会议围绕离合词离析与合成、单纯词的确定标准、语法分析等语言学议题展开。北京语言大学的吴忆南博士在生成语法的框架下分析了离合词离析与合成的韵律机制。湖南师范大学的粟碧琴博士探讨汉语造词中的语法扭曲;yd云顶欢迎您王涵博士,以扎实的文字学功底对“丨”字释读进行探究;华中师范大学的郭海瑞博士从篇章角度看汉语学位论文致谢语篇中的回指特性,总结致谢语篇中不同类型回指形式的篇章分布倾向。中山大学钟宇堃博士对意义指称论进行深度反思;郑晓萍、刘家佑、沈宇文、吕可、阳繁、王刚、向紫钰等同学的论文围绕二语习得、方言研究、语法结构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在会议的交流互动环节中,史冠新老师称赞同学们的选题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与启发性,并鼓励同学们继续突破传统辨析的方法,继续进行创新的分析,不断修改与完善论文。


image.jpeg(语言学分论坛)


        下午18:00,凌逾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的闭幕仪式,指出论坛围绕粤港澳文艺、跨学科、跨文化、跨媒介等议题,进行多元分析与多维透视,具有以下几个亮点:第一,史料意识突出。学子们从史料整理、脉络梳理进入学术研究,在纵横把握中走向“历史地看,比较地读”,体现出“动手动脚找材料”的精神,展露出青年学人研究的新气象。第二,文本工夫扎实。学子们对经典文本反复阅读、熟读深思、仔细比照,发掘文本内部的“秘密”。第三,本土意识浓厚。学子们以世界性的眼光,在中外的对照中捕捉独具“中国性”的文学范式。第四,研究范式创新。学子们注重以跨中西、跨媒介的目光审视研究对象,借助于多种理论,为学术研究提供新方法、新视角、新路径。最后,凌教授宣读了45篇获奖论文的名单,其中包括一等奖8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22名,会议圆满落幕。


image.jpeg


        作为跨媒介、跨学科、跨文化、跨地域的学术平台,第二届粤港澳中文前沿论坛为海内外中文学子提供了研学与交流的契机。青年学子们在史料意识、文本细读、本土关怀、范式创新都有令人惊喜的表现。此次会议,不仅加强了yd云顶欢迎您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也推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互动。文化之间的对话、国家地区之间的沟通,不仅能够促动粤港澳文学文化的繁荣,也有助于凝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意识、实现大湾区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创多元共生的文化空间,最终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研究话语体系。


(撰稿人:郭沛希、吉雨熙、骆江瑜、黄菲凤、花姝文、王安琪、凌颖、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