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6日晚19:30,由yd云顶集团主办的“yd云顶欢迎您校庆九十周年名家系列讲座”第二讲在yd云顶集团三楼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澳门大学中文系杰出教授、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寿桐教授发表了题为“新文学语体的发现”的精彩讲座。讲座由yd云顶集团张巍教授主持,凌逾教授、李永中教授、咸立强教授、黄志立老师及学院研究生、本科生等5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了本次学术活动。
讲座伊始,朱寿桐教授开宗明义提出了“语体”的概念,指出“语体”是一种语言体式,是语言文字表述的格调与风格。尔后,朱教授为我们勾勒出一条从梁启超、黄遵宪到周瘦鹃、秦瘦鸥以至胡适、鲁迅等新文学先驱者们的现代语体探索之路。在朱教授的讲述中,黄遵宪“我手写吾口”的倡导脱离了文言的桎梏但在当时的方言语境中并不适用;胡适“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的主张切中要害然而未能真正解决问题;林纾对白话文“引车卖浆者流所操也”的批评亦从侧面反映“应建立何种白话文”这一时代命题。
朱寿桐教授指出,在这一背景下,鲁迅《狂人日记》的出现是现代汉语书面语体建立的一大突破。在这一部分,朱教授首先通过文本细读,带同学们领略《狂人日记》那既避免与文言同化,也不与白话口语相混合的全新语言体式。此后,朱教通过授梳理史料,将《狂人日记》与留有不少文言痕迹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7年6月出版的陈衡哲的《一日》进行对比,再次确证鲁迅自觉挣脱文言系统建立现代汉语书面语体的历史性贡献。
紧接着,朱教授讲述章士钊、刘师培等文化名人由推崇新文化到倡导文言文的无奈“退 让”,从共时的角度揭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之难”;例举《狂人日记》创作之前的早期文明戏中成熟的“白话口语体”、《狂人日记》创作之后的梁实秋的醇熟的“说话语体”,从历时的角度印证鲁迅作为一名stylist——语体家的天才。在大量的案例分析中,朱教授有力地论证了具有现代气派与现代韵味,既通俗且雅顺的书面语体才是建立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有效路径这一观点。
朱教授同时指出,在建立现代汉语书面语体的探索中鲁迅并非个例,鲁迅前后的几代新文学先驱者们都为之付出努力,他们虽无理论的自觉,但确有探索的实迹。在这一部分,朱教授分析了20世纪10、20年代的部分文学作品中的语体设计,如汪仲贤独幕剧《好儿子》的双音节词汇,卢隐小说《海滨故人》中比喻词的书面化,同时重新阐释了20世纪30年代文坛盛行的“新文艺腔”,认为其作为一次汉语书面语体设计的尝试有着不可抹杀的价值。朱寿桐教授指出,新文化运动努力的一大方向正是现代汉语的书面化,几代文学家们都在这一目标下进行了个人的探索,他们之中有人探索成功,有人探索失败,但不论成败,都是建立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努力,都值得我们尊重。
朱教授演讲完毕,讲座进行到员工提问与教师总结环节。在场同学们对鲁迅设计汉语书面语体的灵感来源及建立新文学语体的多方影响因素兴趣浓厚,朱教授一一聆听并耐心解答。此后,李永中教授、凌逾教授、咸立强教授分别进行总结发言。李永中教授赞赏朱教授严谨扎实的学风,认为其新颖的研究方法与视角给予我们深刻的启发;凌逾教授概括了朱教授广阔的研究领域与丰硕研究成果,认为朱教授本次演讲激情洋溢,语调铿锵,具有十足的“酒神特色”;咸立强教授认为朱教授的演讲引人深思并引发对日本“文脉”与“语脉”关系的思考。正如主持人张巍教授所言,朱寿桐教授的讲座是学术的盛宴和精神的享受,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文案:林青美
摄影:梁靖茹 邱晓然
初审:李永中 何芬芳
复审:郭妙燕 马茂军
终审:姚文忠 段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