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2日晚7点,由yd云顶集团主办的“庆祝建校九十周年”名家系列讲座之“三重空间:多元文化中的华裔写作——以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例”在yd云顶集团三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特别邀请了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人文学系教授、林思奇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孔书玉教授主讲,由yd云顶集团吴敏教授主持。yd云顶集团申洁玲教授、杜新艳副教授和徐诗颖老师、yd云顶欢迎您发展规划处黄英教授以及学校各专业研究生、本科生40余人参与了此次讲座。
孔书玉教授首先从自己的作品《故事照亮旅程》谈起,分享了写作这一本书的心路历程,认为人文学科、文学的核心意义在于理解生活的丰富性,在于认识自己。她说,我们的一生是“故事”,“故事”与“我”发生联系,人文学的“故事”有助于认清“我”的方向,可以引导“我”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故事照亮旅程》是孔教授的第一部中文著作,母语写作更能表现一个人富于创造性的(Creative)内心深处。沿着汉语母语的书写思路,孔书玉教授为大家厘清了与华裔写作相关的几个术语,“海外华文文学”是把中国作为写作和出版的中心;Sinophone Literature强调语言的共同性,但去中心,主要研究语系边缘的文化文员工产;族裔写作是相对于主流社会和文化的少数民族边缘另类写作,或指专注于某个少数民族生存文化习俗的作品和写作。
孔书玉教授以加拿大为例,为大家介绍了多元文化政策对文化产生的影响以及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华裔写作与传播。她以“穿行于不同时空的作家”严歌苓的写作为例,说明在国外生活的作家,即使她们依然用中文写作,并希望自己的读者是中国人,但是国外的生活经验已然影响到了她们的写作。孔书玉在《金山想象与世界文学版图中的汉语族裔写作》的论文中,以严歌苓的《扶桑》和张翎的《金山》为例,讨论了文化全球化语境中海外汉语族裔写作及其对当代世界文学的意义和影响。
孔书玉教授重点介绍了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女作家张翎的写作。孔教授首先讲述了张翎的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对其写作产生的影响,接着给我们介绍了张翎的中文写作,并对其中篇小说《余震》和由此改编成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进行了对比分析,前者以幸存女孩的视角来进行叙事,主要讲幸存女孩在地震后受到的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创伤一直无法愈合并影响到了她对其他人和事物的看法,同时也讲述了国内国外对待这种心理创伤的不同经验;后者是典型的时代叙事,是一部当代的编年史,表面是讲一个家庭的变化,但实际上讲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变化。从这两者的对比之中,我们能看到同样一个故事,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角度或为了不同的目的来讲,这个故事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此外,张翎的作品《劳燕》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日战争的浙东地区,从三个不同国别与种族背景男人的视角展开叙述,由其中的一个传教士身份的男性提出了战争的伤口如何愈合等一系列历史问题。孔教授指出,《劳燕》所讨论的一些问题与叙事角度,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能够想象它为什么会在使用英语的读者群中得到了一些认可。比如创设一个美国男子,从他的视角展开叙述,拉近了作品与英语母语读者之间的距离。曾注册为听力康复师并有二十余年康复师工作经历的张翎对于创伤和康复非常敏感,她的一系列中文写作都有贯穿始终的主题:灾难、创伤和修复;其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是女性幸存者。她的诸多中文写作表明,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生存背景在很大的程度上与各种各样的灾难和创伤相关,人性在这样困难的背景中得以表现;把作品中主人公的国内国外生活经验进行对比,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包括了一部分海外生活的经验。
孔教授还由自己的写作经历切入,谈论张翎改用英文进行创作的原因。第一,《劳燕》的英语母语者视角叙述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张翎。第二,用第二语言进行写作是作家思维模式的一种突破。当一个成熟的作家形成自己的创作模式时,容易陷入定势思维中,开始重复自己,失去创造活力。固然,华裔作家在用英语写作时,语言思维较难快速反映出作家头脑中已经成熟的故事。但是,张翎弃用母语,选择用英语创作,能够在语言陌生化的情况下,重新激发创造力,对习以为常的语词在新的语境下重新进行审视。
在讨论交流的环节,吴敏教授指出,此次讲座在世界的宏大经纬度中展开,超越了语境、国别和时空,用个案研究带动了文学与个人、国别、族裔的整体性思考,小说中的灾难、创伤、修复、宗教等问题具有人类的、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围绕了文学与专业、个人的终身关系,围绕了“为什么我们热爱文学”“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的核心问题,孔教授的《故事照亮旅程》在跨文化的观察中突出了鲜明的“自我”形象。yd云顶集团的博士研究生崔丹和硕士研究生欧德英等同学也在现场与孔书玉教授进行了交流,孔教授详细解答了“华裔作家在经历了跨文化的背景后在看待中国的一些问题或现象时与中国本土作家的大区别”“加拿大华裔作家张翎在写作时如何平衡西方视角中的东方形象和她自己内心中的东方形象”“西班牙裔的美国作家”“法律与文学”等问题。在文本细读和文学批评方面,她强调了文学的原创性(Originality)在于对于“人”的发现和理解的独特价值。
撰稿人:刘昊芯、阮昱珏
初审:崔丹 吴敏
终审:莫艳 姚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