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第三届清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穗举行

发布时间:2017-12-20 10:20:13    来源:第三届清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穗举行

第三届清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穗举行

 

清代文学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内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学术热土。20171216-17日,由yd云顶集团及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学遗产》编辑部、安徽大学yd云顶集团协办的第三届清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yd云顶欢迎您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地的九十余名学者参会。

会议开幕式由yd云顶集团张巍教授主持,yd云顶欢迎您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蒋寅教授、《文学遗产》副主编张剑教授、安徽大学yd云顶集团经理吴怀东教授分别致辞。蒋寅教授指出清代文学文献丰富,是有待深入开拓的学术领域,近年来清代文学研究蓬勃发展,也产生了不少优秀成果。蒋寅教授希望与会学者坦诚表达自己的意见,认真讨论,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张剑教授表示,近年来清代文献的整理成绩斐然,为清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呼吁年轻学者不要过于依赖数据库,而应该是根据清代文学自身特点,采用新的研判方式和阐释方法,找到清代文学的代表性命题,以及如徐雁平主编的《清代家集叙录》那样的学术生长点。吴怀东教授强调,清代专人、专书研究很多,但以清代文学的名义开会才是第三次,会议的主旨是将清代文学还原于历史中考察,以综合视角研究清代文学,促进清代文学研究。

本次研讨会以分组专题讨论的形式,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清代文学的创作特色。左鹏军(yd云顶欢迎您)关注了曾国藩在与太平军作战过程中写下的一批以军事教育、军纪要求、鼓舞士气为中心内容的通俗诗文,指出曾国藩的通俗诗文创作是传统诗文理论观念和创作实践发生重要转变的标志,也是近代以来诗文通俗化、白话化运动的先驱。萧晓阳(中南民族大学) 探讨了“荒寒”风格与”同光体”诗歌的境域。“同光体”诗以荒寒之笔书写个人感悟,体近范古之文,在清新简明的白话新诗出现之前,仍属于开辟新境之作。吕双伟(湖南师范大学)认为陈子龙的骈文成就极为突出,他的骈文对清初影响很大,陈维崧、毛先舒、毛奇龄、陆圻等都与之紧密相关,并进一步指出清初骈文的振兴,离不开晚明复古派对汉魏六朝文学的推崇与摹拟、继承与创新。郑海涛(西yd云顶欢迎您范大学)归纳姚华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句式结构的骈散兼善与文风的浑厚平直两方面,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向清初散文质实致用文风复归的创作倾向。

二、清代文学理论与思想、学术之互动。蔡毅(日本南山大学)通过挖掘存于日本的新材料,提出黄遵宪、梁启超“诗界革命”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都受到日本“明治文明开化新诗”的影响。蒋寅(yd云顶欢迎您)指出沈德潜借助于格调派的理论框架,融入王渔洋神韵说的精髓,并通过一系列选本建构起一个具有包容性的诗歌理想及相应的经典序列,可称为新格调派。它同时具有伦理品格之善和艺术趣味之正这两种古典主义的基本品格,相对于明代格调派的古典主义,具有新古典主义的色彩。他实现了儒家传统诗学话语的整合,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他的诗学带来一定的保守色彩。吴正岚(南京大学)揭示金圣叹援引晋译《华严》“唯心偈”,依据心能生灭万法、三界虚妄的观念,阐述诗歌“不写景”理论和小说“出其珠玉锦绣之心”之说。徐增《画苑汇隽序》和《瑞木图说》也引用《华严》“唯心偈”论绘画,强调心应万法的神妙,突出心、佛与众生的平等,显然也受到了晋译《华严》的影响;加之《瑞木图说》还呼应和发展了金圣叹的心法关系论、“忠恕”说和境智不离论,因而徐增的“心如工画师”之说与金圣叹一脉相承。刘重喜(南京大学)认为“意法论”是在“以意逆志”的背景下、在清初杜诗阐释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古代诗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其概念命名、产生本源、文本依据以及作为批评方法的实践,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构建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应该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清代文献的挖掘与考证。郑幸(上海大学)从实物版本学的角度将《随园诗话》的坊刻本与家刻本区分,分析其版本问题,并证明异文系由家刻本的历次增修所造成。耿传友(安徽大学)在梳理前人成果和详细考证的基础上,指出学界目前考证《随园集外诗》为袁枚佚诗的证据皆不能成立,在没有新的文献上的依据之前,还是不把《随园集外诗》作为袁枚的佚作为宜。刘洋(南京大学)在清代科举改革背景下,考察赵执信《声调谱》的内容与文献传播状况,证实了此书大规模印行晚于学界认为的时间,提出今人将其的刊刻简单作为清代诗歌声律学史的开端,需要更深入的考量。曾肖(暨南大学)指出英藏《太白诗话》是现存中国古籍的一个特殊范例,是李白的诗歌选本与接受史研究的新个案,其体制形式,足以证明“诗话体小说”成为概念的可信度与确定性,为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提供了新史料。

四、清代文学与历史、文化之关系。罗时进(苏州大学)以空间分布、流动汇聚、环境生态为视角,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发展与文学群落的形成具有内在而紧密的联系:在这里,物与人的发展是互为前提的,最终创造出文学、文化发展的优沃的土壤。严志雄(香港中文大学)探寻了吴梅村的“礬清湖叙事”,进而指出其美好、痛苦、愧疚的特殊记忆与诗体交涉互动、相互生成,使诗歌具有强烈的幻灭感。施吉瑞(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利用海外新资料,考证了在《排华法案》立法的背景下黄遵宪在旧金山的活动,指出这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三年,这对了解黄遵宪及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徐雁平(南京大学)指出桐城派所受到的贬抑,是多种力量,多种因素和合的结果,其中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是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少见的个案。马昕(中国社会科学院)关注赵翼诗歌创作中与史学最为密切的咏史题材,从性情、学术、文体三个角度看待赵翼的咏史诗创作与批评,同时考察了赵翼的史学与诗学的关系。

除上述议题外,与会学者还就清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关系、清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回顾等方面展开讨论,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者关注到了地方诗歌总集,如张剑(中国社会科学院)、李美芳(云南财经大学)等对云贵川诗歌总集进行研究,李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则关注湖湘诗歌总集。就文体而言,诗文研究是这次会议的重点。

会议闭幕式由yd云顶集团陈志扬教授主持,马茂军教授致辞。马茂军教授对清代文学研究的前景表示肯定,并高度赞扬了与会学者对清代文学研究方法的大胆尝试与探索。会议在热烈活泼的气氛中圆满闭幕。

撰稿:李永杰  马玉琴     审核:张巍

大会报告主持和评议人2.JPG

大会报告主持和评议人

大会现场.JPG

大会现场

小组讨论.JPG

小组讨论